管理新知

面對同一件事,每個人有不同的信念、假設、因果推論?但人們為什麼這麼想呢?人們會根據自己所形成的信念,來認識自我、認識世界,並決定自己的思想、情感、行為。這背後,有個內隱的想法,內隱於個人心中,是在我們成長歷程中,逐步形成的。這種內部的信念與因果推論,稱之為內隱理論(implicit theories)。這些信念通常未經嚴格科學驗證,但會影響人們如何理解和解釋現象或行為。

在公司的共識營中,經過信心喊話後,我們就覺得一定能夠克服困難。參加選舉造勢大會後,人們就相信候選人一定當選。我們的認知,為什麼會受到接收到的環境與感官資訊影響呢?人類具有認知能力,可以利用頭腦進行思考,深思熟慮後,人們會進行決策,這樣的過程本是天經地義之事。但是,我們也常發現,身體會反過來決定大腦,當我們感受到熱烈的氣氛時,我們的認知就跟著改變。這有可能發生嗎?為什麼會這樣?具身認知(Embodied cognition)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。

想減肥卻又愛吃美食,希望健康卻又無法戒煙,知行難以合一,是常見的事吧!要不然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,也不用那麼大費周章的提倡「知行合一」。這種知行不合一讓人們感到不舒服,或者是感到罪惡感。人們其實不喜歡這種知行不合一的狀態。以現在的理論來說,認知失調(cognitive dissonance)可解釋這種「知行不一」的現象。與認知失調相對應的,則是認知一致性理論(cognitive consistency),也就是「知行合一」。

在蘇富比(Sotheby's)拍賣會上,一位得標者用台幣2億標得一根香蕉藝術品,這根香蕉雖是藝術品,但除了貴以外,沒有什麼特別!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呢?除了炫富之外,實在很難解釋。不過,根據訊號理論(Signaling Theory)的解釋,這位得標者向全世界傳達這樣的訊息:加密貨幣很好賺。他想告訴全世界,2億台幣對加密貨幣來說,只是小錢。背後的目的,當然是吸引更多的投資者,加入加密貨幣的買賣。

為什麼有些人會想耍特權?您遇過想要享受特權待遇的人嗎?明明沒什麼特別,不符合給予特殊待遇的條件,但卻認為別人應該給予他特權待遇。這樣的人,可能強調自己的身份不同,或者強調自己與權貴的社交連結,以證明自己與眾不同,進而要求別人給予特別的待遇。這樣的現象,可以用心理特權(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)來加以解釋。

行銷人員怎麼設計止汗噴霧的廣告訴求呢?止汗噴霧可以讓身體減少出汗,並以香味掩蓋汗臭,因為訴求成讓身體不要黏黏的,讓自己過得更舒服(自利),也可以訴求不要產生汗臭味,讓別人不會不舒服(利他),更可以訴求止汗劑可以提升別人對自己的印象,不會因為汗臭味而影響自己的形象(形象管理)。怎麼賣漱口水呢?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可以訴求防蛀牙、清除牙菌斑(自利),可以預防口腔異味(利他),也可以訴求消除口腔異味可以提升別人對自己的印象(形象管理)。止汗噴霧與漱口水,都是可以提昇形象管理的產品。怎麼賣消痔丸呢?消痔丸除了治療痔瘡,因為消痔丸含有黃蓮,因此,消痔丸的廣告,常訴求治療口臭、火氣大的問題,在電視廣告,上班族開會,被說是口臭嚴重,下一個鏡頭是大家推薦要吃消痔丸。廣告訴求非常明確,就是針對形象管理的...

雙魚座很浪漫?中醫調理溫和不傷身?磁場可以改變體質?20年房貸比30年房貸划算?這些是真的嗎?人們的想法,都有科學根據嗎?人們都有一些深信不移的信念,但這些信念是否有根據?是否建立在科學知識之上?其實不太確定。有些是正確的知識,有些則是在某些前提下才是正確的,還有一些則是完全沒有根據。要說這些知識是偽科學(pseudoscience)嗎?有點像,但也不完全相同。因為這些信念並不一定有宣稱是科學,只是人們都這樣相信、都這樣說。常民理論(Lay Theories)的說法,就是這些信念會影響到人們的行為。

早期的管理理論,關於激勵人們的誘因,講的都是紅蘿蔔與棍子,也就是獎酬與處罰。即使後來增加了榮譽與名望這樣的成就動機,把金錢報酬延伸到非金錢報酬,焦點都還是放在創造正向的外部誘因來驅使人們從事某件事,或者創造負向驅動力來阻止人們從事某事。除了這樣的外部誘因,什麼情況下,人們不需要外部誘因就會自動自發地從事某些事情?自我決定理論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。

一片樹木,近的角度看是樹木,遠的角度看,是森林。雖是同一件事,但卻有不同的詮釋。宋朝蘇蘇軾和友人同游廬山,寫下七言絕句《題西林壁》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隻緣身在此山中。」這首七言絕句,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深刻的哲理。很多事情,可以從近的角度來看,也可以從遠的角度來看。我們什麼時候會想要近看?什麼時候會想要遠眺?解釋水平理論(Construal Level Theory)針對心理距離(Psychological Distance)導致的解釋水平差異提供了解釋。

口語中,我們常常會講出:「這是我的辦公室」、「我們公司」、「我們學校」 ,也有人真的把辦公室擺設或裝潢得很有個人風格,但其實他只是員工,公司不是他的。這是「公司給他使用的辦公室」,明明是公司的辦公室,為什麼變成是他的辦公室了呢?明明是公司的東西,為什麼變成他的東西了呢?不歸個人所有,但因為個人具有支配權,而認為是他所有,這種現象稱為 心理所有權 Psychological Ownership。

如果我們中了獎,大家一定提議大吃一頓,很少人想到要拿來繳房租或繳貸款。年底發年終獎金,大家會想到要規劃出國旅行,或者想要買台新車。每個月的月薪,會被區分為幾份,一份是生活開銷,一份是房租貸款,一份是儲蓄以供不時之需。同樣是錢,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呢?中獎的獎金要大吃一頓,年終獎金要出國旅行,月薪則有各種用途。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ing 可以提供不錯的解釋。

記得熱炒店白飯事件嗎?熱炒店內用白飯免費,顧客為什麼會覺得老闆應該要無限供應白飯?老闆為什麼覺得每人吃一碗就夠了?現場有寫白飯免費,但沒有寫無限續碗。到底能不能吃第二碗?可以吃幾碗?顧客可以要求老闆煮第二碗嗎?雙方當事人當然都很生氣,這從心理契約(Psychological Contract)觀點可以提供很好的解釋。

有些人很討厭跟人家撞衫,當自己精心打扮,到了現場卻發現有個人穿得跟自己一樣或風格相近,就會很懊惱。但是,有些時候,我們又希望跟他人融為一體,希望不要標新立異,不要跟團體格格不入。到底是要跟別人一樣?還是要跟別人不同?好像有不同的考量。這怎麼解釋呢?最適獨特化理論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提供一個不錯的解釋方向。

有很多鐵粉,對於品牌極度支持,把自己與品牌高度連結,願付出更多的錢來購買商品,也常幫品牌說好話,對於品牌產生高度的品牌承諾。怎麼樣形容這種鐵粉呢?心理學本來有一個理論:依附理論(依戀理論),可用於解釋親子之間的依附,行銷學者從心理學借用此理論,來形容這種鐵粉現象。鐵粉對於品牌的強烈情感連結,就好像小孩對於家長的依附一樣。

有些廣告製作非常精美,美的像是一部超迷你影集,消費者全神貫注收看,才體會廣告要傳達的意念,這種形象廣告常是花了好幾個月才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。但是,也有一些廣告,簡明易懂,例如簡單粗暴的傳達本週進行折扣特賣,這種廣告製作時間極短,成本極低,但效果也很不錯!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不同媒體豐富度,可以用於傳達不同的訊息。公司若要向員工陳述很簡單訊息,例如公司飲水機故障待修,直接用LINE傳個文字訊息,就能清楚傳達,若跑去寫個複雜公文,反而讓人搞不清楚狀況,還製造更多問題。但是,如果公司要跟員工討論未來策略發展方向,就要舉行面對面會議,用投影片、書面資料等各種詳細資料,來解釋說明產業趨勢與公司的未來走向。不同的溝通目的,要使用不同的媒體,這一現象可採用媒體豐富度理論(Media Richness...

樂透彩獎金累積幾億元後,社會上就會掀起排隊搶購樂透彩的風潮,但其實樂透彩屬於公益性質,獎金總額只佔投注金額的70%左右,也就是說,平均來說買彩券一定是賠錢的,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,為什麼呢?應該是風險追求吧!但是,如果有五成機率中籤,中籤後可獲得兩倍投注金額,但另外五成機率沒中籤,投注金額沒收,此時,期望值等於100%的投注值,在機率與期望值上,是公平的,沒有損失,比樂透彩還划算,但大部分人卻不願意投注,這是為什麼呢?應該是風險趨避吧!同樣的消費者,正常情況下是風險趨避,但在微小機率下,卻會高估自己得到的機率,反而變成風險追求,怎麼會這麼奇怪呢?展望理論(Prospect Theory)提供很好的解釋。

2007年推出的初音未來,以卡通造型成功地發展成為虛擬偶像。能做出卡通造型,自然也能做出真人造型,真人主播也愈做愈逼真,民視虛擬氣象主播敏熙,跟真人的差距就已經很小,因為稿子是編輯人員寫的,虛擬主播的任務只是把稿子唸出來,看起來沒什麼不對,但AI開始「搶」主播的工作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已有愈來愈多YouTube影片使用AI語音生成和虛擬主播來製作,這些愈來愈像的虛擬主播,會讓人們產生排斥或恐懼嗎?早期的恐怖谷假說(Uncanny Valley),預測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高到一定程度時,人們對於機器人的好感度就會突然降低到谷底,不止沒有好感,甚至於產生恐懼,這種「恐怖谷」情況真的存在嗎?

有很多廣告宣傳,陳述方式不同,但意思相同。不同陳述方式,效果有差異嗎?36個月保固,ˇ等同於ˇ3年保固,但是同樣的意思改成36個月,宣傳效果會比較好嗎?新的藥物,對於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效,另外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效,宣傳該藥物時,要提到對於三分之一患者有效,而非另外三分之二患者無效,對吧!宣傳旅行意外險時,要強調天有不測風雲,而非說明發生率其實很低,對吧!訊息的框架,引導人們的思考方向。框架效果(framing effect)對此有很好的解釋。

將消費者不認識的新車,放到昂貴的豪車旁邊展示,消費者對於這台新車的資訊所知有限,因此會因為旁邊的昂貴豪車,而對新車給予較高的評價,認為這台新車也是類似等級的車,這是為什麼呢?有經驗的銷售人員,會將折扣商品旁,放上昂貴的原價商品,就會賣得很好,這如何解釋呢?定錨效果(Anchoring Effect)可以解釋這樣的特殊現象。為了產生定錨效果,許多服飾、化妝品、女性內衣...,即使高檔百貨專櫃不一定賺錢,也一定要在高檔百貨設置專櫃,以將自己定錨成與高檔產品相提並論,彰顯這是屬於全國性、高品質、高級的品牌。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決策時,如果對於產品不熟悉,會依賴一些參考點所提供的資訊,這些參考點,就是一種錨點,就像船隻下錨一樣,定錨之後,漂浮的範圍不大,只要定錨點附近微幅移動。

最經典的稟賦效果,應該是柯媽媽說的:「我是他媽媽,我會不知道他什麼個性?貪污的事情我們絕對沒有,我敢說啦!」我們家的小孩,是最棒的!這是真的嗎?!我們學校有最美的校園!這是真的嗎?!大部分國家的人,都覺得自己國家的農產品最好,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。也都會認為自己國家最好玩,有很多旅遊景點很棒,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。這種認定自己的東西很棒的現象,成語可以稱為「敝帚自珍」,而在學術上,可以用「稟賦效果(Endowment...

最近,很多人被Uber One廣告疲勞轟炸,反覆出現的廣告,不斷告訴您:「只要每週訂一次,就划算了!」「再也不用吃土了!」但是,社交平台上有些文章,卻主張加入Uber One會員之後,UberEats餐點定價反而變貴了!真的嗎?這太離譜了吧!!!連新聞平台也登出新聞。但是,網紅「勾起你心中的惡」進行實測的結果,發現這應該是個錯假訊息(網路謠言),加入Uber One會員並不會讓食物或搭車的價格變貴。可是,很多人還是深信不疑。這在學理上要如何解釋這種網路謠言卻被廣泛流傳呢?錯假訊息(misinformation)與陰謀論(conspiracy theory)是不錯的解釋點。

摩斯漢堡的大杯,比麥當勞中杯還小,消費者卻習以為然!Why? 因為大小杯是相對的。冬天濕冷天氣突然迎來豔陽天,感覺很熱。消費者的感覺,是來自於比較,尤其是與參考點的比較。大杯之所以是大杯,是因為比小杯大。天氣之所以熱,是因為比先前幾天還熱。適應水準理論(Adaptation-level theory, ALT)主張人們對於各種感官刺激的反應取決於感覺習慣的水準。此一習慣水準會成為參考點(reference point),超過參考點(高於適應水準)或低於參考點(低於適應水準),人們會採取截然不同的反應。

消費者看了很多韓劇,就會想去韓國,想吃泡菜與韓式料理,想要買韓國家電、韓國車,覺得三星手機也不錯。同樣的,消費者看了很多抖音、IG、Facebook、YouTube影片或短影音,會受到影片所影響,慢慢的被影片中傳達的價值觀與態度所同化。許多抖音裡面常出現的用語,也慢慢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。這樣的現象要如何解釋呢?敘事傳輸理論(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)可以提供可能的解釋。

散戶很容易買在最高,賣在最低,追高殺低,為什麼呢?因為散戶會評估現況,並用現況作為趨勢,決定未來。因此,「追高殺低」是最常見的散戶投資行為。股市大漲,如果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,應該要擔心即將下跌,因此大漲之後應該要賣,但散戶用現況的評估結果作為趨勢來決定未來(今天大漲就預估未來會大漲),故散戶在大漲時,反而會追高。相反的,股市突然暴跌崩盤時,如果經濟情勢並沒有大變化,應該會補漲回來。但散戶用現況的評估結果作為趨勢來決定未來(今天大跌就預估未來會大跌),故散戶在大跌時會殺低。評估傾向框架(Appraisal-Tendency Framework, ATF),可用來表達這種消費者特定情緒狀態(對於大跌產生的風險擔憂,或者對於大漲所產生的未來憧憬)對於選擇決策傾向的影響。

好天氣的時候,比較容易成交,這聽起來有點奇怪!但確實有可能。消費者針對商品資訊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後,才進行購買決策,這聽起來很合理,但研究卻發現,消費者當時的心情,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決策,這要如何解釋呢?有一種解釋,是消費者當時的心情感覺本身就是一種資訊,消費者會把這個資訊納入作為購買決策的分析考量因素。因此,維持消費者的好心情,是成交的關鍵。所以,讓消費者心情愉快、神清氣爽,對於銷售量會有正面的影響。

折扣是常見的促銷手法,可吸引消費者目光。常見做法是商品訂定一個原價,再給特價,原價與特價之間的差異,就是折扣。這折扣量或折扣比率愈大,愈容易吸引消費者,但折扣率大到令人難以相信,就會適得其反,引發消費者對宣稱折扣幅度的懷疑。從學理上,如何這個現象解釋呢?我們可以從同化對比理論(Assimilation-Contrast Theory)來談起。

民調的結果,常常天差地遠,扣除民調機構造假的狀況,還有一種狀況,是民調題目詢問前,還有一些題目,這些題目看似公正客觀,但卻對後續問題的答案,造成了影響。如果調整一下問題的順序,民調結果會完全不同。這在學理上,要如何解釋呢?可取用可診斷理論 Accessability-Diagnositicity Theory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