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新知

有很多廣告宣傳,陳述方式不同,但意思相同。不同陳述方式,效果有差異嗎?36個月保固,ˇ等同於ˇ3年保固,但是同樣的意思改成36個月,宣傳效果會比較好嗎?新的藥物,對於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效,另外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效,宣傳該藥物時,要提到對於三分之一患者有效,而非另外三分之二患者無效,對吧!宣傳旅行意外險時,要強調天有不測風雲,而非說明發生率其實很低,對吧!訊息的框架,引導人們的思考方向。框架效果(framing effect)對此有很好的解釋。

將消費者不認識的新車,放到昂貴的豪車旁邊展示,消費者對於這台新車的資訊所知有限,因此會因為旁邊的昂貴豪車,而對新車給予較高的評價,認為這台新車也是類似等級的車,這是為什麼呢?有經驗的銷售人員,會將折扣商品旁,放上昂貴的原價商品,就會賣得很好,這如何解釋呢?定錨效果(Anchoring Effect)可以解釋這樣的特殊現象。為了產生定錨效果,許多服飾、化妝品、女性內衣...,即使高檔百貨專櫃不一定賺錢,也一定要在高檔百貨設置專櫃,以將自己定錨成與高檔產品相提並論,彰顯這是屬於全國性、高品質、高級的品牌。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決策時,如果對於產品不熟悉,會依賴一些參考點所提供的資訊,這些參考點,就是一種錨點,就像船隻下錨一樣,定錨之後,漂浮的範圍不大,只要定錨點附近微幅移動。

最經典的稟賦效果,應該是柯媽媽說的:「我是他媽媽,我會不知道他什麼個性?貪污的事情我們絕對沒有,我敢說啦!」我們家的小孩,是最棒的!這是真的嗎?!我們學校有最美的校園!這是真的嗎?!大部分國家的人,都覺得自己國家的農產品最好,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。也都會認為自己國家最好玩,有很多旅遊景點很棒,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。這種認定自己的東西很棒的現象,成語可以稱為「敝帚自珍」,而在學術上,可以用「稟賦效果(Endowment...

最近,很多人被Uber One廣告疲勞轟炸,反覆出現的廣告,不斷告訴您:「只要每週訂一次,就划算了!」「再也不用吃土了!」但是,社交平台上有些文章,卻主張加入Uber One會員之後,UberEats餐點定價反而變貴了!真的嗎?這太離譜了吧!!!連新聞平台也登出新聞。但是,網紅「勾起你心中的惡」進行實測的結果,發現這應該是個錯假訊息(網路謠言),加入Uber One會員並不會讓食物或搭車的價格變貴。可是,很多人還是深信不疑。這在學理上要如何解釋這種網路謠言卻被廣泛流傳呢?錯假訊息(misinformation)與陰謀論(conspiracy theory)是不錯的解釋點。

摩斯漢堡的大杯,比麥當勞中杯還小,消費者卻習以為然!Why? 因為大小杯是相對的。冬天濕冷天氣突然迎來豔陽天,感覺很熱。消費者的感覺,是來自於比較,尤其是與參考點的比較。大杯之所以是大杯,是因為比小杯大。天氣之所以熱,是因為比先前幾天還熱。適應水準理論(Adaptation-level theory, ALT)主張人們對於各種感官刺激的反應取決於感覺習慣的水準。此一習慣水準會成為參考點(reference point),超過參考點(高於適應水準)或低於參考點(低於適應水準),人們會採取截然不同的反應。

消費者看了很多韓劇,就會想去韓國,想吃泡菜與韓式料理,想要買韓國家電、韓國車,覺得三星手機也不錯。同樣的,消費者看了很多抖音、IG、Facebook、YouTube影片或短影音,會受到影片所影響,慢慢的被影片中傳達的價值觀與態度所同化。許多抖音裡面常出現的用語,也慢慢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。這樣的現象要如何解釋呢?敘事傳輸理論(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)可以提供可能的解釋。

散戶很容易買在最高,賣在最低,追高殺低,為什麼呢?因為散戶會評估現況,並用現況作為趨勢,決定未來。因此,「追高殺低」是最常見的散戶投資行為。股市大漲,如果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,應該要擔心即將下跌,因此大漲之後應該要賣,但散戶用現況的評估結果作為趨勢來決定未來(今天大漲就預估未來會大漲),故散戶在大漲時,反而會追高。相反的,股市突然暴跌崩盤時,如果經濟情勢並沒有大變化,應該會補漲回來。但散戶用現況的評估結果作為趨勢來決定未來(今天大跌就預估未來會大跌),故散戶在大跌時會殺低。評估傾向框架(Appraisal-Tendency Framework, ATF),可用來表達這種消費者特定情緒狀態(對於大跌產生的風險擔憂,或者對於大漲所產生的未來憧憬)對於選擇決策傾向的影響。

好天氣的時候,比較容易成交,這聽起來有點奇怪!但確實有可能。消費者針對商品資訊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後,才進行購買決策,這聽起來很合理,但研究卻發現,消費者當時的心情,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決策,這要如何解釋呢?有一種解釋,是消費者當時的心情感覺本身就是一種資訊,消費者會把這個資訊納入作為購買決策的分析考量因素。因此,維持消費者的好心情,是成交的關鍵。所以,讓消費者心情愉快、神清氣爽,對於銷售量會有正面的影響。

折扣是常見的促銷手法,可吸引消費者目光。常見做法是商品訂定一個原價,再給特價,原價與特價之間的差異,就是折扣。這折扣量或折扣比率愈大,愈容易吸引消費者,但折扣率大到令人難以相信,就會適得其反,引發消費者對宣稱折扣幅度的懷疑。從學理上,如何這個現象解釋呢?我們可以從同化對比理論(Assimilation-Contrast Theory)來談起。

民調的結果,常常天差地遠,扣除民調機構造假的狀況,還有一種狀況,是民調題目詢問前,還有一些題目,這些題目看似公正客觀,但卻對後續問題的答案,造成了影響。如果調整一下問題的順序,民調結果會完全不同。這在學理上,要如何解釋呢?可取用可診斷理論 Accessability-Diagnositicity Theory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