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擬主播愈來愈普及,虛擬主播太像真人,會讓人產生好感?還是產生排斥或恐懼?機器人的「恐怖谷假說」真的存在嗎?

2024-10-03

2007年推出的初音未來,以卡通造型成功地發展成為虛擬偶像。能做出卡通造型,自然也能做出真人造型,真人主播也愈做愈逼真,民視虛擬氣象主播敏熙,跟真人的差距就已經很小,因為稿子是編輯人員寫的,虛擬主播的任務只是把稿子唸出來,看起來沒什麼不對,但AI開始「搶」主播的工作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已有愈來愈多YouTube影片使用AI語音生成和虛擬主播來製作,這些愈來愈像的虛擬主播,會讓人們產生排斥或恐懼嗎?早期的恐怖谷假說(Uncanny Valley),預測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高到一定程度時,人們對於機器人的好感度就會突然降低到谷底,不止沒有好感,甚至於產生恐懼,這種「恐怖谷」情況真的存在嗎?

網路上的一張照片,是真人?還是真人修圖後?還是AI產生?現在,已經是真假難辨,完全呼應了紅樓夢的那一句:「假作真時真亦假」。生成式AI的發展,AI語音合成已經隨手可及,創建AI虛擬主播也不再是難事,隨手製作的虛擬主播,愈來愈像真人,這會讓人們感到親切?還是感到排斥與恐懼?
網路上的一張照片,是真人?還是真人修圖後?還是AI產生?現在,已經是真假難辨,完全呼應了紅樓夢的那一句:「假作真時真亦假」。生成式AI的發展,AI語音合成已經隨手可及,創建AI虛擬主播也不再是難事,隨手製作的虛擬主播,愈來愈像真人,這會讓人們感到親切?還是感到排斥與恐懼?

恐怖谷假說

恐怖谷(Uncanny Valley)其實是個假說、命題,而非理論。這個假說主張: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到達某一程度後,好感度會劇烈降低,到達好感度的谷底。這個好感度谷底就是恐怖谷。

恐怖谷理論認為機器人與真人在外表及動作上愈來愈相似,這使得人們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,但是機器人與真人的相似程度到達一定程度之後,人們對機器人的好感度會突然急劇降低,對機器人的評價會變得極為負面。不過,當相似度繼續上升後,機器人與真人幾乎無差異時,人類對機器人的情感反應會再度回到正面。恐怖谷的意思,就是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後,好感度會迅速到達谷底。

恐怖谷假說最早只是一個猜想

恐怖谷假說在提出之時,其實是個沒有科學證據的偽科學,也就是很像科學,但並非科學。恐怖谷這個名詞,早在20世紀初就被提出,但最早不是為了描述機器人與真人太像之後,造成的使用者好感度降低。但隨著機器人被提出,而開始被使用於形容對於機器人的好感度降低,或者對於機器人的恐懼。

機器人的恐怖谷假說在1970年被提出,在那個年代,機器人開始被發展,主要應用於工業上,尤其是生產線上。當時,科幻電影星際大戰,也出現非人形機器人R2-D2和人形機器人C-3PO (參見wiki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機器人_(星際大戰))。到底機器人該設計成有人類的外型C-3PO?還是沒有人類外型的R2-D2?是個討論問題,因此,恐怖谷假說是當時很有意義的猜想。

虛擬主播要多像真人比較好?

2007年推出的初音未來,是個虛擬歌手,歌唱得很好聽,但外型其實比較像是動漫人物,而非真人。2024的民視氣象主播,則是真人外型,沒有特別提示的話,其實很像真人,不容易看出他是虛擬主播。

主張恐怖谷存在的人,會認為需要讓卡通人物不要太像真人,少一些人類特徵,以避免墜入恐怖谷,讓使用者好感度降低,並增加說服效果。

但是,反對恐怖谷存在的人,認為讓虛擬主播看起來更像真人,更能增加虛擬主播的專業性、值得信賴性與真誠性。一個卡通造型的虛擬主播,播出的新聞能說服觀眾嗎?這是對於卡通造型新聞主播的疑慮。

恐怖谷是否真的存在,需要更多證據

AI持續進步,像是ChatGPT之類的生成式AI、智慧家電、Apple Siri與Ok Google之類的語音助理,都逐漸進入很多人的生活之中。很多新車或電動車也都幫車子裝上了數位助理。AI的普及了之後,人們是否仍然害怕太像真人的機器人?這點值得質疑。

有很多研究討論過恐怖谷,有些贊同恐怖谷的存在,有些認為恐怖谷不存在。但是,隨著AI的進步,以往對於恐怖谷的想像,可能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的AI社會。到底人們是否真的還會擔心AI取代人類?還是更擔心AI取代人類?這是個持續存在的研究問題,並會隨著AI科技的改變,而讓人們持續改變看法。

恐怖谷的可能應用

有些人認為恐怖谷是製作電腦動畫的難處。恐怖谷理論預測,人類會因為虛擬人物太像真人,而降低對於虛擬人物的好感度。如果這個說法成立,卡通人物的外表上,要盡量少加入一些人類特徵,避免卡通人物太像真人,以免陷入「恐怖谷」。


延伸閱讀

 新聞報導: 控聊天機器人慫恿14歲愛子自殺 美母親告Character.AI

 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2410240145.aspx  

參考文獻

Mori, M. (1970). Bukimi no tani [The uncanny valley]. Energy, 7, 33.

Hanson, D., Olney, A., Prilliman, S., Mathews, E., Zielke, M., Hammons, D., ... & Stephanou, H. (2005, July). Upending the uncanny valley.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-Volume 4 (pp. 1728-1729).

Wang, S., Lilienfeld, S. O., & Rochat, P. (2015). The uncanny valley: Existence and explanations.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, 19(4), 393-40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