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根香蕉兩億台幣?這是什麼情況啊!訊號理論的解釋

在蘇富比(Sotheby's)拍賣會上,一位得標者用台幣2億標得一根香蕉藝術品,這根香蕉雖是藝術品,但除了貴以外,沒有什麼特別!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呢?除了炫富之外,實在很難解釋。不過,根據訊號理論(Signaling Theory)的解釋,這位得標者向全世界傳達這樣的訊息:加密貨幣很好賺。他想告訴全世界,2億台幣對加密貨幣來說,只是小錢。背後的目的,當然是吸引更多的投資者,加入加密貨幣的買賣。

香蕉藝術品的來龍去脈

2019年,一位義大利藝術家,展出了一件創作,這個創作非常吸睛,因為這個藝術品實際內容只有一根香蕉用膠帶貼在牆上,因為太過異類,吸引了全世界的報導,各國媒體都當成趣聞來報導。這位藝術家也成功的贏得了世界知名度。

這個話題十足的藝術品,先是被一位法國收藏家用12萬美金買下,並繼續展覽。這個香蕉藝術品在展覽期間,曾被另一位身份為行動藝術家的參觀者取下吃掉。不過,因為只是香蕉,再買一根來貼到牆上,就完成創作了。這樣的損失,實在不算損失。不過,香蕉被吃掉這件事,再次換來全世界的報導。

2024年11月,蘇富比(Sotheby's)公司紐約拍賣會上,一位中國的加密貨幣創業者,用台幣2億(620萬美元)買下了這個創作品。當天拍賣的香蕉,實際上購自紐約的市場,購買價格不到一美金。這位得標者,在2024年11月底,在香港半島酒店舉行記者會,吃掉這根香蕉。實際上,拍賣取得的,其實不是這根香蕉,而是出自創作藝術家之手的證書,以及當香蕉變質時要如何更換的說明書。

從訊號理論來推測,這位得標者,他想告訴全世界,2億台幣對加密貨幣來說,只是小錢。背後的目的,當然是吸引更多的投資者,加入加密貨幣的買賣。兩億元,難以買到全世界的新聞報導,但他透過這個香蕉藝術品拍賣,成功做到了全世界的曝光。至於為何要如此曝光?因為他要告訴全世界,只要加入加密貨幣的行列,任何人都可以揮金如土。

訊號理論 Signaling Theory

訊號理論曾在2001年贏得諾貝爾獎。訊號理論的重點是「訊息的不對稱」。交易雙方之間,或是訊息發送者與訊息接受者雙方之間,因為訊息不對稱,而處於不同的優劣勢地位。因此,在交易活動中,發訊者與收訊者雙方,會採用不同的行為,以克服或因應訊息不對稱。

在現實生活中,這種訊息不對稱的情況,非常常見。同一件事情,不同人知道的訊息內容不同,缺乏訊息的一方,會陷入不利地位。而具有訊息的一方,會釋放對於自己有利的訊息,來說服對方,讓自己更能因為握有訊息,而處於優勢地位。

求職市場:典型的訊號理論應用場域

最早的訊號理論論文,討論的是求職市場。事實上,求職市場確實有嚴重的訊息不對稱問題。在求職市場中,雇主必須在很短的時間,從應徵者的履歷表中,探究尋找合適的人才,加入公司
。雇主能得到的,只有求職者的履歷表,裡面記載著求職者的學歷、經歷、興趣。求職者能得到的資訊,更只有雇主提供的徵才啟事,以及各界對於該公司的評價。雇主與求職者,都處於資訊不對稱的情況,雙方也都會美化自己的說詞。

學歷與證照,成為證明求職者能力的佐證

雇主如何知道求職者的能耐呢?如果是工作多年,當然可以從經歷窺知求職者的能力。但對於初入職場的工作者來說,雇主難以知悉求職者的真正能耐。此時,畢業證書與各種證照、英文檢定,遂成為可用的資訊。與其隨意亂猜求職者的能耐,不如看一下是什麼學校畢業的,確認一下擁有哪些證照,確認一下TOEIC考了幾分。

除了專業能力以外,雇主經常需要具有敬業精神、自動自發的員工,但這點更難證明,不會有任何應徵者,說自己不具有敬業精神,也不會有應徵者自爆自己絕對不會自動自發。此時,只好從應徵者的課業成績、應徵者參與的各類課外活動,來加以判斷。如果課業成績不差,比較有可能會有自律,比較有可能具有敬業精神。而從參加課外活動的類型,也可以窺知該應徵者的個性與生活型態。

不過,當學歷浮濫、證照浮濫、各種課外活動浮濫,這些訊號的價值將大幅降低,就業市場再度出現嚴重的訊息不對稱性。

訊號的可觀測性

畢業證書、各種證照、英文檢定,都是很容易觀察到的訊號,但有些訊號是很難觀察到的。例如是否具有敬業精神?這是很難觀測獲得的。一個人的性向是否適合這個工作,也是很難在短短面試期間觀察出來。

一輛二手車,到底是否為泡水車?這點比較容易判斷。外觀鈑金是否受損或曾被更換鈑金,很容易判斷。但是,這台車否經常故障送修?還是幾乎從不故障?這也就很難察覺。

訊號的成本

要發送訊號給對方,有時是需要成本的,這成本高低,則各有不同。該訊號是否值這個成本,就要看這個訊息是否重要。

舉例來說,二手車的品質,其實是可以用第三方驗證,來佐證該車沒有重大事故、沒有泡水等問題。但第三方認證需要的成本,約略是4000至6000元。到底要不要進行第三方驗證,端視該二手車是否值得。如果車輛殘值只有5萬元,很多車主或二手車商,是不願意進行第三方認證的。但如果該車殘值仍有百萬,花個幾千元進行第三方驗證,似乎也沒有不好。

即使考個TOEIC,考個證照,也需要千餘元或幾千元的成本,需要或不需要花這筆錢去考證照,就看學生的想法了。

中小企業經營者,拜訪合作廠商與供應商時,怎麼樣證明自己財力雄厚,沒有資金問題呢?許多經營者不知如何釋放這樣的訊號,因此買了數百萬的進口名車,這輛名車就是一個成本。但這樣的成本,確實可以釋放出訊號。

虛擬貨幣創業者,花了台幣2億元,向全世界證明從事虛擬貨幣買賣投資可以賺得這樣的財富,2億元台幣來釋放一個訊號,是否划算?這就要大家評判了。

訊號接受者是否依賴該訊號

訊號接受者是否依賴該訊號來進行決策,是該訊號重要性的決定因素,舉例來說,對於銀行來說,中小企業財務狀況是否良好,可以從資金往來情況、信用紀錄、不動產擔保等,來加以查知,因此,中小企業主是否開進口名車,似乎並不重要。

但是,中小企業的往來廠商、供應商,並無法查詢得知該企業的資金往來情況、信用紀錄、不動產等資訊,在沒有相關資訊的情況下,只能透過觀察該企業經營者的舉止,來加以猜測。這時,經營者開什麼車,便成為一個訊號。

再舉例來說,如果雇主願意在聘任前,辦一個專業筆試,其實不太需要依賴畢業證書或證照,來證明該應徵者的能力。舉例來說,台灣很多的銀行與金融機構,會舉行大型筆試,來過濾應徵者。此時,就不一定需要限制學歷或證照,因為反正自己有辦筆試來過濾。

訊號的美化、話術、欺騙

訊號理論討論的焦點是訊息不對稱性。因為訊息不對稱性,使得發訊者有使用話術或欺騙的方式,來揭露一部分資訊,進而誤導訊號的接收者的空間。

舉例來說,一台二手車,銷售時說明該車是女性用車(希望給予該車輛較少使用、車主較愛惜的印象),但沒有特別揭露,該車其實是女駕駛開的多元計程車(例如Uber)。就資訊揭露的角度來說,如果買方沒有特別詢問,賣方沒有刻意提及該車是多元計程車,「女性用車」這一陳述似乎並無錯誤。但賣方沒有揭露的是這其實是計程車,使用量較高。

訊號的話術與欺騙,目的在於傳遞出不正確的資訊,讓發訊者受益,而讓訊息接收者受損。舉例來說,中小企業經營者開一台進口名車,呈現自己財力穩固的訊號,這似乎常見。但拜訪客戶時,刻意臨時租用一台進口名車來呈現自己財力,似乎有欺瞞的味道,這或許都沒有違法,但確實屬於刻意美化。

某些詐騙集團,慣用伎倆是租用名車並佐以大量現金,來拍照放到社交網站,以彰顯自己的財力,並說服投資人只要加入投資,就能夠過一樣的奢華生活、獲得一樣的財富,但其實這些名車與現金都是擺拍的道具。

在中國,曾經發生號稱社交名媛的網紅,共同租用奢華旅館房間,每位網紅使用數十分鐘,進行拍照以彰顯自己的奢華生活。這樣的作法,就是一種美化後的訊號。其追隨者可能會誤以為該網紅真的具有這樣的財力,可以住這麼高檔的飯店房間,殊不知這只是分攤房費後共享拍照。

透過保證來降低訊息不對稱的風險

有些時候,真的很難讓訊息對稱。在某些情況下,可以透過保證,來降低訊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。

舉例來說,賣方若對於二手車的品質,有一定的信心,這樣的信心,很難轉換為訊號,傳達給買方。此時,可以藉由售後服務的保證,來降低買方的風險。例如,購後30天或60天內的保固,可以讓買方不用擔心這台二手車開回去後就會立刻故障。

建立品牌降低訊息不對稱

很多時候,真的很難降低訊息不對稱。此時,品牌可以成為一個輔助。

企業建立品牌,讓品牌成為一個訊息,提供消費者作為一個訊號:產品具有該品牌所應有的品質。當消費者相信該品牌時,就會相信掛有該品牌的產品,也具有相同品質。

這是一個克服訊息不對稱性的很簡單方法,但說起來簡單,背後卻是需要對該品牌進行長期的經營。因為該品牌的過往表現,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該品牌所有商品的評價。

舉例來說,一個學校如果對學生有嚴格的要求,畢業後學生具有一定的素質,該學校會成為一個品牌,所有畢業生就掛上該品牌,同樣享有該評價。不過,如果另一所學校,對於學生要求寬鬆,學生畢業時,不具有專業知識,該校未來的畢業生,就會被評價為不具能力的求職者。

奢侈品所傳達的訊號

個人的實際財富,是個人的隱私,外人很難窺知。但許多消費者願意或想要揭露自己的財富,以彰顯自己處於社會的較高社經地位與社會階層。此時,奢侈品的擁有,成為重要的訊息揭露管道。

因此,許多名牌商品,會採用易於辨識的設計,或者易於辨識的logo,讓他人一眼就判知該品牌。這有助於消費者將該奢華品牌作為訊號,傳達給其他消費者。

低調奢華與訊號掩飾

但相反的,許多有錢人,並不願揭露自己的財富。此時,該消費者雖然具有財富,也買得起奢侈品,但不願他人知悉他的財富。這種情況下,名牌產品必須使用低調、不易於辨識的設計,也不能使用易於辨識的logo,才能降低訊號,達到低調奢華的目的。

延伸閱讀

Spence, M. (1978). Job market signaling. In Uncertainty in economics (pp. 281-306). Academic Press. 

Karasek III, R., & Bryant, P. (2012). Signaling theory: Past, present, and future. Academ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, 11(1), 91. 


我們使用了 cookies 來確保我們網站的運作正常與安全性,並為您提供最佳的使用體驗。

進階設定

您可以在此自訂您的 cookie 偏好。啟用或關閉以下這些類別,並儲存您的選擇。

必要 cookies 對於網站與註冊過程的安全性和正確運作都至關重要。
功能性 cookies 會儲存並啟用您在網站上的 cookie 偏好。
效能性 cookies 能夠幫助觀察網站的表現狀況。
行銷性 cookies 能夠讓我們衡量與分析網站的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