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明易懂的廣告比較好,還是感人肺腑的微電影效果比較好呢?其實各有適用場域。媒體豐富度理論的解釋
有些廣告製作非常精美,美的像是一部超迷你影集,消費者全神貫注收看,才體會廣告要傳達的意念,這種形象廣告常是花了好幾個月才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。但是,也有一些廣告,簡明易懂,例如簡單粗暴的傳達本週進行折扣特賣,這種廣告製作時間極短,成本極低,但效果也很不錯!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不同媒體豐富度,可以用於傳達不同的訊息。公司若要向員工陳述很簡單訊息,例如公司飲水機故障待修,直接用LINE傳個文字訊息,就能清楚傳達,若跑去寫個複雜公文,反而讓人搞不清楚狀況,還製造更多問題。但是,如果公司要跟員工討論未來策略發展方向,就要舉行面對面會議,用投影片、書面資料等各種詳細資料,來解釋說明產業趨勢與公司的未來走向。不同的溝通目的,要使用不同的媒體,這一現象可採用媒體豐富度理論(Media Richness Theory)來進行解釋。
媒體豐富度
媒體豐富度media richness與訊息豐富度information richness是很接近且常被混用的名詞。媒體豐富度是指媒體傳遞訊息的能力,訊息豐富度是指傳送的訊息是否豐富。例如文字、圖片、聲音、音調、影片、表情、肢體動作等,都可以用於傳播訊息。而收訊者與傳播者之間,是否能即時接收到對方的回饋,也是一種媒體豐富度。
媒體豐富度理論
媒體豐富度理論(Media Richness Theory)主張不同的訊息應該搭配不同豐富度的媒體。簡單的訊息,最好選用豐富度低的媒體,避免太多雜訊,反而干擾訊息溝通。而複雜難懂的訊息,建議選用高豐富度的媒體,以便將複雜訊息完整傳遞。
各種媒體的豐富度
各種媒體的豐富度各有差異。
人際傳播的媒體豐富度
人際溝通時,至少可以選用書面文字、電話、面對面等媒介,這些媒介能傳播的訊息豐富度不同。書面文字溝通,能夠傳達事實,但很難解釋清楚背後的情緒。用電話來溝通,更能夠傳達訊息背後的情感,也比較能即時互動,可以掌握收訊者對於訊息的反應。但電話能傳達的訊息量,還是比不上面對面溝通。面對面溝通時,可以使用肢體語言,能傳達更多的訊息,也能根據收訊者的即時反應,隨時調整訊息內容,是豐富度最高的媒體。
大眾傳播的媒體豐富度
大眾傳播的情況與人際傳播類似。文字為主的報紙、圖片為主的雜誌,適合於傳播明確的資訊,聲音為主的廣播,能利用聲音表達人類的情感。電視媒體聲光效果俱佳,可以傳達豐富的訊息,包括聲音、表情與肢體語言,都可以透過電視媒體來傳播。
網路媒體與新興傳播科技的媒體豐富度
網際網路出現之後,各種大眾傳播都有了網路版的分身,這些媒體的豐富度各有不同,適合的訊息也有差異。電視媒體可以對應到YouTube這類的影音平台,雜誌媒體則可對應到豐沛的網路自媒體網站,廣播也可對應到podcast。至於虛擬實境VR、擴增實境AR與混合實境MR,媒體豐富度更高。網路媒體讓使用者擁有更高的內容選擇權,且經常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互動,媒體豐富度勝過傳統大眾傳播媒體。
訊息種類與媒體豐富度的配適
傳送訊息時,要選擇合適媒體豐富度的傳送方式。要傳遞的訊息,是簡單的資訊,還是高度複雜的資訊,適合採用的媒體會有所不同。
- 高豐富度的媒體,通常能夠傳達豐富的資訊,可以讓複雜的資訊更易於了解。
- 低豐富度的媒體,只能傳送很少的資訊,但可讓簡單的資訊被快速接收到。
因此,不是每一種訊息都適合豐富的媒體才能準確傳播。相反的,有些簡單的資訊,如果用複雜的媒體傳播,達到的效果反而有限。
- 高度模糊、複雜的訊息,要採用高豐富度的媒體,來詳細陳述解釋,降低模糊度。
- 低度模糊、簡單的訊息,可採用低豐富度的媒體,例如文字公告,來提升訊息傳遞效率。
如果複雜繁複的訊息,卻使用低豐富度的媒體,可能無法傳遞全部資訊,造成訊息說服效果不彰。相反的,如果簡單的訊息,卻使用高豐富度的媒體,可能需要花很多心力來傳遞資訊,造成傳遞效率不彰。
媒體豐富度高,說服效果通常也高
提供豐富的訊息,通常能將事情來龍去脈解釋得更為詳細,因此說服效果通常也較高。
媒體豐富度高,也有可能夾帶雜訊
媒體豐富度高,傳達的訊息也多,因此,也有可能不正確的傳達雜訊,造成溝通上的誤會。例如一個簡單的事項宣布,使用文字公告時,媒體豐富度低,但訊息明確。使用實體會議進行宣布時,有可能宣布者不經意的肢體動作,傳達雜訊,造成收訊者的誤解。
口碑也有訊息豐富與否的區分
刊登網路口碑的平台也是一種媒體,可以刊登鉅細彌遺或者簡單直白的口碑。
- 豐富度低的口碑,沒有陳述太多的訊息,而只是簡單的傳達結論。
- 豐富告高的口碑,鉅細糜遺的說明整個消費經驗或產品細節,更具有說服效果。
虛擬主播的媒體豐富度
人工智慧的時代,新聞影片已可用AI唸稿的方式來播放,人類主播已可被取代。但單純的念稿,沒有主播的表情與肢體動作,在情感傳達上略有缺陷,此時,若採用具有肢體語言與表情動作的虛擬主播,可增加媒體豐富度,將新聞所附帶的情感,藉由表情與動作傳遞給閱聽人。
參考文獻
Daft, R. L., & Lengel, R. H. (1984). Information richness: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.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, 6, 191–233.
Ishii, K., Lyons, M. M., & Carr, S. A. (2019). Revisiting media richness theory for today and future. Human behavior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, 1(2), 124-131.
Dennis, A. R., & Kinney, S. T. (1998). Testing media richness theory in the new media: The effects of cues, feedback, and task equivocality.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, 9(3), 256-274.
Lo, S. K., & Lie, T. (2008). Selec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—A perspective based on information richness theory and trust. Technovation, 28(3), 146-153.
作者:
汪志堅,臺北大學特聘教授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prof-wa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