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藥只對三分之一患者有效,該怎麼宣傳?第二件五折,兩件七五折,意思一樣,效果有不同嗎?框架效果的解釋

2024-10-02

有很多廣告宣傳,陳述方式不同,但意思相同。不同陳述方式,效果有差異嗎?36個月保固,ˇ等同於ˇ3年保固,但是同樣的意思改成36個月,宣傳效果會比較好嗎?新的藥物,對於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效,另外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效,宣傳該藥物時,要提到對於三分之一患者有效,而非另外三分之二患者無效,對吧!宣傳旅行意外險時,要強調天有不測風雲,而非說明發生率其實很低,對吧!訊息的框架,引導人們的思考方向。框架效果(framing effect)對此有很好的解釋。

藥品的效果,可以從正面來說,對多少人有效,但也可以從負面來說,對某些人無效。同一件事實的不同陳述方式,會影響說服效果。
藥品的效果,可以從正面來說,對多少人有效,但也可以從負面來說,對某些人無效。同一件事實的不同陳述方式,會影響說服效果。

框架效果

框架效果或框架效應(Framing Effect)是指訊息的陳述方式時所呈現的涵義與正負面訊息,會影響決策。相同的事實,但採用不同的陳述方式,達到的說服效果可能不同。這並不是說,一定要採用哪一種陳述方式,就一定會比較好,而是說陳述的方式,可能會影響效果。

框架效果的最初討論是訊息的正反面描述

訊息常常可以用不同的陳述方式來表達,例如此一治療方案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成功,或者此一治療方案對於四分之三的病患無效,或者每一千人中有兩百五十位病患治療成功,或者每一千人中有七百五十位病患治療無效。這些陳述,講的都是同一個事實,但卻被發現,說服效果並不相同。

從理性的角度來說,這是同樣的事實的不同面向陳述,不應該有不同的說服效果。但實際上,陳述方式的不同,就是有不同的說服效果。提到機率時,就是一個數字,提到人數時,就是活生生的病患,兩者對於人們產生的感覺畢竟不同。

在藥品或疫苗效果的陳述上,最容易理解框架效應的差別。提到治癒的人數或治癒的比例,就是一種積極的框架,但提到無效的病患數目或比率,就是一種消極的框架。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用積極的框架來陳述訊息,有時也可以採用消極或負面陳述的框架。

負面陳述以達到說服效果的例子

很多時候,負面的陳述,能夠達到的框架效果,是勝過正面陳述的。舉例來說,說服人們投保旅行意外保險時,可能會用旅行發生意外,來進行說服。當然,這樣的負面陳述是否能達到效果,要根據實際的情境而定。但負面陳述確實是個選項。

有些時候,即使是旅行意外險,保險公司也不想用負面的方式陳述,以避免讓消費者陷入恐懼,反而造成反效果。此時,有可能改用正面的框架,將陳述重點放在旅行意外險所附加的旅行不便險,強調如果飛機誤點,就能夠獲得理賠。此時,陳述的框架調整到誤點所造成的旅行不便險,因為誤點沒什麼好恐懼的,不容易引發恐懼,因此說服效果可能比較好。

框架效果的應用隨處可見

定錨效果隨處可見,例如80萬元的新車,打95折,優惠百分之五,優惠四萬元,這都是同一件事,但可能有不同效果。只不過,這真的像是文字遊戲,有點像是雕蟲小技。

單點與套餐的差價,也是一種框架

在餐廳中,套餐與單點的價格,可以陳述為「單點300元,套餐450元」,或陳述為「單點300元,套餐加價150元」。這兩個標示方式,意思完全相同,但達到效果有差別嗎?哪一種效果較佳?

框架效果有時涉及價值判斷

但有些定錨效果,則可以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向,例如房價上漲,可以陳述為:「市場對於房地產前景看好,房價持續飆漲」,這樣的訊息框架,引導民眾往「房價將會繼續上漲」的角度思考。

但同一個事實,也可以陳述為:「房價持續飆漲,後市行情是否延續值得探討」,這樣的訊息框架,引導民眾往「房價已經過高,未來能否持續」的角度思考。

同一件事,框架不同,論述也會不同,論述背後的價值判斷也有所不同。修改立法院職權行使法,是一種「國會改革」還是「國會擴權」,也是一種框架效果

2024年5月底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法,最終是送給大法官去釋憲,這個修法到底是「國會改革」,還是「國會擴權」,其實取名的本身就是一種框架效果,這名稱很重要,因為框架訂定後,民眾就會依循這個框架,來進行思考。若定調為「國會改革」,不支持的人似乎就變成反改革。若定調「國會擴權」,支持的人似乎就變成鼓勵擴權獨裁。

框架是指陳述的方向

對於框架的討論,最早提到的是風險、特徵、目標的框架,也就是要強調風險還是風險規避,要選擇哪一個特徵來作為陳述的重點,以及要用哪一種方式來陳述目標。在進行訊息溝通時,有很多不同的陳述方向。各種陳述方向產生不同的框架,而有不同的說服效果。

哪一種框架較佳,並沒有一定

哪一種框架較佳,並沒有一定。舉例來說,到底是「國會改革」還是「國會擴權」的說服效果較佳,端視說服的目的。想要說服支持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法,就陳述為「國會改革」,想要反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法,就陳述為「國會擴權」。這兩種框架,並無誰優誰劣的差異。

沒有辦法說哪一種框架一定比較好,不過,還是有一些研究,努力的在探討哪一種框架比較好。例如,大體來說,損失框架對於提倡檢測行為更有影響力,獲得框架對於預防行為更有說服力。不過,如果是實務工作者,最簡單的方法,是由銷售證據來確認,到底是第二件五折,兩件七五折,哪一個比較好?還是都一樣?

時間寬裕,且願意思考,框架效果就不一定存在

框架效果產生的差異是一種認知的偏誤,框架效果發生於人們不願意或無法仔細思考事情本質的情況,如果人們有較寬裕的時間,且願意思考事情的本質,就會根據事情的本質而進行決策,而不受框架的影響。因此,框架效應的存在,其實與思慮可能模式的周邊途徑有關,如果是採用中央途徑,框架效果的影響就非常有限。

框架效果會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

有些人決策過程比較不受框架效果的影響,有些人對於損失框架(負面陳述的框架)比較敏感,有些人對於增益框架(正面陳述的框架)比較敏感。個體差異是決定框架效果是否明顯的因素之一。

框架效果與定錨效果的差異

定錨效果可以視為看待問題的起始切入點,是一種參考點。

框架效果可以視為看待問題的切入方向,從那個角度或那個方向切入問題。

參考文獻:

Tversky, A., & Kahneman, D. (1981).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. science, 211(4481), 453-458.

作者:

汪志堅,臺北大學特聘教授
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prof-wa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