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減肥,但又愛吃美食,人們怎麼這麼矛盾:認知失調理論

想減肥卻又愛吃美食,希望健康卻又無法戒煙,知行難以合一,是常見的事吧!要不然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,也不用那麼大費周章的提倡「知行合一」。這種知行不合一讓人們感到不舒服,或者是感到罪惡感。人們其實不喜歡這種知行不合一的狀態。以現在的理論來說,認知失調(cognitive dissonance)可解釋這種「知行不一」的現象。與認知失調相對應的,則是認知一致性理論(cognitive consistency),也就是「知行合一」。

認知失調理論

認知失調理論在形容人們產生的矛盾認知。人們偏好於認知一致性。人們會希望自己對於外界環境中的事物的態度、行為、情緒、想法、信念、價值觀、信仰...等,保持一致。如果不一致,就會產生認知失調,並因此而產生不適感。為了避免這種不適感,人們會設法更改某些部分,使失調不再發生。

認知一致性理論

認知一致性理論與認知失調理論,是類似的一件事,但有兩個不同的切入角度。認知一致性理論主張人們的認知與行為具有一致性。同樣的,當人們對於某一個體所抱持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時(相當於認知失調),人們可能會改變行為,或是改變態度,來避免不一致的持續。因此,認知一致性理論也可用於解釋人們的態度改變。

降低認知失調的方法:改變行為、改變認知、改變重要性

認知失調理論的核心重點在於認知與行為的不同。因此,要降低認知失調,最簡單的方法是改變行為,只要改變行為,就不會再發生認知失調了。

另一種方式是改變認知,既然行為無法更改,那就改變想法吧!這有點像是鋸箭法,但也不失爲解決方法之一。

還有一種方法,就是忽視這個事件。把這件事情當成不重要。既然不重要,那麼,產生認知失調,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
人們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:不戒菸的藉口

人們會設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否則認知失調就會給消費者帶來負面的不適感。

舉例來說,消費者抽菸,但消費者知道抽菸有害健康,會導致癌症與心臟病,此時,消費者應該要戒菸。如果消費者戒菸,那當然就沒有認知失調了。

但如果消費者不戒菸,此時消費者會自己合理化解釋抽菸行為,認為抽菸不一定導致癌症與心臟病(這是掩耳盜鈴的說法)。

或者,消費者會主張,人生苦短,並沒有必要活那麼長(這是錯誤論述),因此,抽菸沒有關係(這當然是錯誤的講法)。

偶像爆雷,該繼續支持嗎?

歌手、網紅之類的偶像,如果因為行為舉止不當,產生爆雷事件。此時,若許多粉絲、追隨者覺得該爆雷事件,確實不妥,該偶像確實有錯誤之處。此時,立刻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的問題。此時,追隨者會陷入很不適的心理狀態,心中百感交集。

這時,有三種可能做法。

第一種做法,是改變行為,不再追蹤、追隨該偶像,甚至於杯葛該偶像。既然不再追蹤、追隨該偶像,也就沒有認知失調問題。以網路的術語來說,就是「退追」,不再是該偶像的粉絲,或者根本進一步成為「黑粉」,對於該偶像「嗤之以鼻」。既然行為改變了,認知失調就不存在了。

第二種做法,是改變認知,改變態度,網紅雖然爆雷,但粉絲若認知到,這件事情網紅沒錯,是外界眼紅,是外界對於該偶像的刻意追殺,該網紅根本沒錯。既然沒錯,也就沒有認知與行為不一致的問題,既然沒有不一致,就沒有失調。

第三種做法,認定這件負面事件並不重要,因此無需在這個負面事件上糾葛,可以繼續支持該偶像。網紅有錯,但這件負面事件不重要,既然這負面事件是個不重要的事件,那也就沒什麼好說的,是吧!

消費決策 v.s. 認知失調

每一次的消費活動,都是消費者決策後的結果。消費者選擇了某產品,但產品表現不如預期,此時就會產生不滿意,這種不滿意有可能引發認知失調。

如果是個很瑣細不重要的消費決策,消費決策導致的不滿意,並不會持續太久,因為畢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。但相反的,如果是個重要消費決策,例如買了一台車所費不貲,此時若自己認為做了錯誤決策,就會產生認知失調。此時,就要設法補救,降低消費者的認知失調,避免消費者的認知失調,做出了負面口碑。

以購車失誤的例子來說,消費者無法改變購車行為,但如果消費者覺得做出了錯誤決策(本來是喜歡該車,但實際購買後覺得不喜歡),此時消費者已經無法改變購買行為,但又認知到這是錯誤決策,此時就會採取口碑抱怨行為。

因此,如何避免消費者在購買之後,產生認知失調,是汽車售後服務的重點。如何在剛購買後的這個階段,盡力讓消費者不要產生負面態度,就算產生負面態度,也要設法補救,避免消費者產生負面口碑,是進行口碑管理的關鍵。

認知失調可能蘊藏商機

消費者並不喜歡認知失調的存在。但又難以改變行為,也難以改變態度,才會陷入僵局。此一僵局若能破解,或許反而可以帶來龐大的商機。

舉例來說,消費者因為怕胖,因此不敢喝含糖飲料,但又愛喝含糖飲料,這就是典型的認知失調。認知:含糖飲料不好;行為:喝含糖飲料。兩者產生衝突,因此出現認知失調。

零卡飲料便是可能的商機。但如果零卡飲料的甜味劑,讓人感到疑慮,就又產生了新的認知失調,此時,只要能改善此點,使用不讓人感到疑慮的甜味劑,或是使用天然的甜味劑,或許就能掌握消費者在這件事情上的認知失調衍生的商機。

類似的例子,很容易找到。飲料含糖不好,布丁果凍一樣含糖,一樣讓消費者產生認知失調。此時,零卡果凍,不就是個解決此認知失調的良方嗎?這樣的認知失調,反而為廠商帶來龐大商機。

延伸閱讀:

Festinger, L. (1959). Cognitive dissonance. New York.

Festinger, L., & Carlsmith, J. M. (1959).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.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, 58(2), 203-210.

Harmon-Jones, E., & Mills, J. (2019).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and an overview of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. In E. Harmon-Jones (Ed.), Cognitive dissonance: Reexamining a pivotal theory in psychology (2nd ed., pp. 3–24).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00135-001

McGrath, A. (2017). Dealing with dissonance: A review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reduction.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, 11(12), e1236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