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價5000特價500,您相信嗎?從同化對比理論談起

2024-09-17

折扣是常見的促銷手法,可吸引消費者目光。常見做法是商品訂定一個原價,再給特價,原價與特價之間的差異,就是折扣。這折扣量或折扣比率愈大,愈容易吸引消費者,但折扣率大到令人難以相信,就會適得其反,引發消費者對宣稱折扣幅度的懷疑。從學理上,如何這個現象解釋呢?我們可以從同化對比理論(Assimilation-Contrast Theory)來談起。

同化對比理論

同化是指:每個人在態度標準上,都有一個接受與拒絕的區間(Latitudes of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),落在態度標準可接受區間內的想法,會被欣喜地接受,產生同化效果,相反的,落在態度標準可接受區間之外的想法,則會被拒絕,產生對比效果。(資料來源:汪志堅,消費者行為,第七版,全華圖書,2021,第5章第2節)

同化對比理論(Assimilation-Contrast Theory),或可稱為同化對比效果,同化assimilation這個字也可以翻譯為相似,因此就變成了相似對比理論或相似對比效果。這都是指同一件事。

參考價格會影響購買意願

同化對比理論的最初發現,是發現消費者接收到折扣訊息時,消費者必須判斷這個折扣訊息,是否真的划算。此時,消費者會把折扣訊息,拿來跟心中已知的價格進行比較,如果知道這產品本來都是賣5000元,現在賣500元,消費者就知道打了9折,省了10%,節省金額是4500元。消費者是否願意立刻購買,就跟這個折扣率(10%)、節省的折扣額4500元,到底有沒有吸引力有關。

簡單來說,如果說服訊息與原有觀念差異太大,落在拒絕區(對比區間),消費者不會接受該訊息。因此,原價5000,特價500,消費者可能覺得太誇張,不會接受該「原價」的訊息。

消費者估計的合理價格區間

如果消費者很準確的知道這商品原本賣多少,此時,消費者只要計算原本的賣價與目前的賣價之間的差異,就知道這折扣是否具有吸引力。消費者會拿自己知道的原先售價,對比這次的折扣價,來決定是否購買。

但現實的行銷實務上,除非消費者經常購買該產品,否則消費者並不知道產品的精確價格,而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區間。消費者心中所形成的合理價格區間,是由消費者自己猜測得到的。如果消費者經常購買,則對於價格的掌握很了解,會知道很明確且精準的價格,這時價格區間很小。相反的,如果消費者不常購買,或者根本沒買過,這時消費者會有很寬廣的價格區間估計。

當然,消費者也很可能「吃米不知米價」,誤以為產品很便宜,低估了合理價格區間。當然也可能誤以為產品很貴,高估了合理價格區間。

定價與參考價格

如果消費者無法精確的評估產品的合理價格,此時,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定價或參考價格,就成為消費者評估這個折扣是否划算的依據。

定價,是指沒有折扣時,產品的售價。正常情況下,平常是用定價來銷售的,而特殊情境下,會打折,進行特價。如果是這種正常情況,定價就是廠商常態要銷售的原價。

很合理的推論是:如果拉開的價差愈多,折扣愈多,消費者就願意購買。為了拉開價差,讓折扣幅度增大,又不能沒有獲利空間。此時,廠商能做的,就是讓原價提高。

有些產品永遠在特價?

但很多時候,原價根本就沒人買,也很少用原價來銷售,一年的大部分時間,都在打折。當然,法規會有規範,如果這商品從來沒有用原價賣過,那就不能將稱之為原價。但實務上,有些產品的原價,常常只是拿來作為特價的參考標的。

舉例來說,有些手機,雖然有出廠定價,但所有消費者都知道,只有在官方網站,才會用原價購買。在通路上,都是用特價購買,就算是便宜個100元,也比原廠便宜。除非是剛上市的搶購期,通路才會用原價銷售。過了上市搶購期,就是特價的開始,只是依據商品的強勢程度,有不同的抗跌性。好賣的手機,抗跌性高,實際售價跌幅不大。但不好賣的手機型號,很快就來到了八折價,或者更低的折扣。

公平交易法對於宣稱原價的規範

公平交易法規定,不能在定價上面,做出虛偽不實的陳述,條文原文是:「事業不得在商品或廣告上,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,對於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,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。(公平交易法第 21 條第1項)」「前項所定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,包括商品之價格....(公平交易法第 21 條第2項)」。因此,如果要宣稱原價,就必須要有原價的時候,否則就是虛偽不時的陳述。不過,官網用原價販售,通路用特價來販售,這似乎沒有違背法律,因為真的有原價,這個原價金額並非虛偽不實的陳述。

因此,如果某些時候確實是用原價來銷售,例如沒有促銷檔期時,用原價銷售,或是上市初期用原價銷售,或某些通路(例如直營店、官網)確實是一直用原價在銷售,就沒有問題。

定價與參考價格該訂多少呢?

消費者不一定知道產品的合理價格是多少,因此,產品的定價或參考價格,便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。如果消費者覺得這次的折扣率很高,就有可能心動,而決定購買。

折扣率很高,就是指折扣後的實際售價,與定價之間,有很大的差距。多大折扣算是大?這點真的要看產品而定。但折扣愈多,消費者心動的可能性就愈高。

誇張的參考價格,消費者不會相信

那麼,把折扣率訂到無窮大呢?過於誇張的參考價格,其實沒有效果。這可用同化對比理論來解釋。同化對比理論提出一個「同化區間」的概念,參考價格必須在同化區間,才會有效。

同化對比理論最早的用途是價格區間

同化對比理論的核心觀念,是同化區間內的資訊,會產生同化效果。當出現一個原價這樣的資訊時,如果這個資訊是在同化區間內,消費者就會相信這個價格真的是原價。

相反的,如果這個原價,不在同化區間內,而是在對比區間,則消費者會拒絕該資訊,覺得廠商在騙人。此時,廠商所訴求的原價,就沒有效果了。消費者會用心中估計的合理價格,來比較目前給予的價格折扣,以決定這個折扣大小,是否達到了該買的程度。

同化區間(接受區):消費者會認同的價格區間

對比區間(拒絕區):消費者不會認同的價格區間

原價定在同化區間(接受區),消費者會認同該價格。

但原價訂得太高,列於對比區間(拒絕區),沒有效果。消費者不會認同。

商品會訂一個原價,再訂一個特惠價,只要原價合理,原價與特惠價之間的差距,就是折扣,這個折扣幅度愈大,消費者愈會想要購買。

但是,如果原價不合理,消費者就會用心中自訂的合理價格,來判斷合理價格與折扣價格之間的折扣幅度,是否能說服消費者購買。此時,原價就沒有參考價值。等於弄巧成拙了。

熟悉產品行情的人,不會相信廠商隨意拉高的定價。這樣的消費者,同化區間不大(接受區不大),對比區間大(拒絕區大)。廠商訂出超高原價再來折扣的做法,是行不通的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進階應用:折價太少時,不提供原價資訊

同化對比理論中,有一個同化區間,只要原價資訊在同化區間,消費者就會相信這個原價,把原價當成參考價格,然後比較折扣價,看看折扣幅度是否大到值得購買該產品。

但有時候,折價幅度很小,還要標原價嗎?

一些民生日用品,利潤率不高,促銷時的折價幅度很小,此時,若直接標註原價,再標特價,折扣不多,這時該標原價嗎?

其實,從同化對比理論為基礎來討論,似乎不該標原價。

舉例來說,有盒餅乾,原價40,特價38,其實已經給予5%的折扣了,但2元的折扣,真的太少。

消費者不是每天都在買這盒餅乾,因此,對於這盒餅乾的價格,只有模糊的合理價格區間,大約是在35到50元之間。消費者對大部分產品的價格,都不是瞭如指掌,知道35元到50元這個區間,已經很精明了。

此時,廠商給予折扣,若標註原價40,折扣價38,消費者清楚知道便宜了2元。

如果廠商給予折扣,但不標註原價,只標註折扣價38。消費者心中盤算,可能原價是50元到38元的區間,不會低於38元。因為折扣價不可能高於原價。因此,消費者心中覺得,可能便宜了12元到1元之間。這時,消費者不知道真正便宜了多少,但估計在12元到1元之間,若消費者心中,直接取中間值,就是便宜了6.5元。38元的東西,便宜了6.5元,折扣率已經不低了。消費者購買該產品的機會就提高了。

因此,許多通路,尤其是利潤率不高的超市或量販通路,如果折扣比率不高,常常不標示原價。相反的,如果折扣很高,就願意標示原價。

同化對比理論可以用在價格以外的情境

同化對比理論是觀察到價格區間,才構思出來的理論。但不代表同化對比理論就只能用在價格折扣上面。只要是需要比較,就可以用同化對比的觀念來釐清。 因此,社會比較(social comparison)也與同化對比理論有關。

其實,在原作者的書中,書名就是:Social judgment: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 in communic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 社會比較:溝通與態度改變的同化對比效果。因此,將同化對比理論講成是社會比較理論,從原始作者的角度來說,是ok的。

社會比較的向上比較、向下比較,也可以連結到同化對比理論。不過,向上比較(例如:比上不足)、向下比較(例如比下有餘)是比較後面才發展出來的理論。

社會判斷理論這個名子聽起來有社會規範的意思,但理論內容並沒有社會規範或者社交方面的涵意。理論名稱是原作者命名的,這無話可說。但更多的人會使用同化對比理論或同化對比效果,來迴避社會判斷被誤解成社會規範的情況。

同化對比的核心觀念,是訊息的同化區間,以及對比區間。因此,兩個人之間的比較,可以用同化對比的觀念來釐清,兩件事物的比較,也可以用同化對比理論來分析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應用:品質訴求是否在同化區間

廠商對於產品品質的訴求,消費者是否買單,端視該品質訴求是否在同化區間(接受區)。舉例來說,一部訴求一般消費者的國民車,品質做得不錯,但訴求與最高品質的房車是同一等級,消費者是否認同?這要看該車品質有沒有真的在那一個等級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應用:新社區建案交通是否方便

是否與市區建案在同化區許多建商在進行新社區開發時,強調8分鐘就能夠到市中心,因此訴求是新社區與市區建案交通一樣方便,這訴求是否能讓消費者買單,端視該訴求是否在同化區間(接受區)還是對比區間(拒絕區)。如果訴求成功,消費者就會認定這個新建案交通跟市區一樣方便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應用:延伸品牌是否在同化區間

新開設的延伸品牌,應用到新產品,或者類似產品,在品牌形象上,如果與原有品牌,在同化區間,可以將品牌形象擴及到該延伸品牌的各項產品。相反的,如果不列於同化區間,消費者認定與原品牌差異大,此時品牌形象無法擴及到該延伸品牌的各項產品,就達不到延伸品牌的效果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應用:新產品功能與舊產品功能是否在同化區間

新產品與舊產品的比較,也可以用同化對比理論來討論。新型號手機的上市,如果功能沒有顯著的提升,消費者覺得新手機的功能只在舊型號手機的同化區間,此時,消費者有可能不願意購買新產品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應用:消費者與代言人是否是同一類的人

尋找代言人來代言商品,運作原理之一,是讓消費者覺得,這個消費者自己就跟這個代言人一樣,因此既然代言人使用該產品,消費者也應該要使用該商品。因此,代言人若處於這位消費者知覺到的自我形象的同化區間,則會認為那個代言人就跟自己一樣。但相反的,代言人若不位於這位消費者知覺到的自我形象的同化區間,而是落在對比區間,就會覺得這個代言人跟自己差異太大,沒有必要模仿代言人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應用:如果類似品牌或延伸品牌發生醜聞

要設法讓減少與該品牌的相似程度,避免消費者將品牌同化到發生醜聞的品牌,降低同化效應所造成的傷害。

同化對比理論的重點

有一個區間,是同化區間,另外有個區間是對比區間。先前的態度扮演著參考架構的角色,將新的訊息歸類。畫到哪一個區間,會影響到該訊息能否被接受。

但是,既然誇大訴求,有可能落到拒絕區,為什麼還要誇大訴求呢?!主要是因為要先吸引消費者。如果消費者不被吸引,就不可能考慮該產品。

參考文獻

Sherif, M., Taub, D., & Hovland, C. I. (1958).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 of anchoring stimuli on judgments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, 55(2), 150–155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h0048784

Hovland, Carl I.; Sherif, Muzafer. Social judgment: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 in communic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. Westport: Greenwood. 1980. ISBN 0313224382.

Mussweiler, T., Rüter, K., & Epstude, K. (2004). The ups and downs of social comparison: mechanisms of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87(6), 832 -844.

Herr, P. M., Sherman, S. J., & Fazio, R. H. (1983). On the consequences of priming: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, 19(4), 323-340.

Cunha Jr, M., & Shulman, J. D. (2011).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in price evaluations.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, 37(5), 822-835.

作者:

汪志堅,臺北大學資管所特聘教授
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prof-wa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