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斯漢堡大杯飲料比麥當勞中杯還小,消費者習以為常,冬天豔陽天氣溫不高但感覺卻很熱:適應水準理論的解釋
摩斯漢堡的大杯,比麥當勞中杯還小,消費者卻習以為然!Why? 因為大小杯是相對的。冬天濕冷天氣突然迎來豔陽天,感覺很熱。消費者的感覺,是來自於比較,尤其是與參考點的比較。大杯之所以是大杯,是因為比小杯大。天氣之所以熱,是因為比先前幾天還熱。適應水準理論(Adaptation-level theory, ALT)主張人們對於各種感官刺激的反應取決於感覺習慣的水準。此一習慣水準會成為參考點(reference point),超過參考點(高於適應水準)或低於參考點(低於適應水準),人們會採取截然不同的反應。
摩斯漢堡的大杯比麥當勞的中杯還小,但消費者習以為常。因為摩斯漢堡的大杯,是590cc,小杯則只有425cc。相對於小杯來說,大杯真的多了165cc。因此,590cc算大杯是合理的。而到摩斯漢堡消費的人,也習以為常。
但很少到摩斯漢堡的消費者,拿到摩斯漢堡的大杯,可能會覺得這真的不是大杯,而是中杯。如果您在摩斯漢堡,非要點中杯飲料,很多店員會知道您點的是大杯。因為摩斯只賣小杯與大杯,您說的中杯應該是指麥當勞的中杯,最接近麥當勞中杯的,是摩斯的大杯。
這裡一下子大杯,一下子中杯,一下子小杯,所有人都搞混亂了,但到了現場,沒有人會搞亂的。大、中、小是相對的,相對於參考點,相對於消費者心中的適應水準。比較大杯的是大杯,比較小杯的是小杯,介於中間的是中杯,沒人搞混的。
適應水準理論
適應水準也稱為適應水平,英文都是對應到adaptation-level。這個理論的核心觀念,是指人們的行為是適應性的,是由過去的行為來解釋;而非目的性的,也就是由未來的展望來決定。適應水準理論主張人們是根據過去來進行行為的,不是根據未來。人們因為會適應環境,所以我們會使用先前的經驗、先前的感官刺激,來判斷目前接收到的感官刺激。
因此,剛剛經歷過的刺激,會形成適應水準,作為人們的知覺架構。與剛剛經歷的感官刺激大致相同的刺激,是適應水準。而外部刺激水準低於目前的感官刺激水準,會產生低於適應水準的反應。外部刺激水準高於目前的感官刺激水準,則會產生另一種的反應。
高於或低於適應水準,不一定代表滿意或不滿意,而是要看屬於哪一種刺激。例如剛提完5公斤的礦泉水,改拿600cc的汽水就覺得很輕。價格就是愈低愈覺得划算,而飲料規格是愈大愈划算,至於品質是愈高愈好,做工則是愈精緻愈好。
高於期待水準
適應水準理論已經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觀念了,但還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用詞,就是消費者的「期待水準」。適應水準與期待水準看似相近,但適應水準並非期待水準,這點要注意。
當產品表現或服務品質高於消費者期待時,消費者會感到滿意。相反的,當產品表現或服務品質未達適應水準,不如消費者期待時,消費者就會感到不滿意。
滿意與不滿意,只是消費者反應的一種樣態。消費者還有很多可能的反應,例如感到是否划算,也是一種消費者的反應。舉例來說,消費者對於一碗普通規格的麵,有一種專屬於台灣消費者的適應水準,如果某家麵店提供非常小碗的麵時,低於適應水準,也低於消費者的期待水準,消費者就可能覺得太小碗了。泰國的船麵,為了防止在船上吃麵時會翻倒,所以船麵都是很小碗。但到陸上賣船麵時,泰國店家會秉持傳統堅持賣小碗船麵,許多剛到泰國的台灣消費者就會覺得麵量低於期待。
再舉例來說,大部分台灣牛肉麵店的大碗牛肉麵,是比小碗多一份麵,但若店家提供的大碗牛肉麵是麵多加兩倍(而非多加一倍),牛肉也增加,超過消費者的期待,消費者會覺得物超所值。把麵量增加到超出正常的適應水準,是店家吸引消費者注意的常見的作法。
適應水準是動態變化的
適應水準理論所提到的感官刺激,是剛剛經歷的感官刺激,或是個人心中形成的適應水準。無論是剛剛經歷的,或是過去經驗所形成的,都是會動態變化的。當每一個速食店、手搖飲店都不斷提高大杯的容量,消費者就會調整心中對於大杯的定義。
40年前,台灣飲料的小杯是200cc,中杯是300cc。手搖飲興起之後,台灣中南部的大杯變成500cc,之後750cc的手搖飲杯出現,又再次更改了大小杯的定義。消費者的感覺,不只來自於實質的產品內容,還來自於消費者的適應水準。
多次高於適應水準,適應水準就會拉高
店家的服務水準提高,高於適應水準,消費者會感到滿意。但是,如果每次都是高於適應水準,消費者就會調整適應水準,達到新的水準。因此,當一家手搖飲店第一次推出500cc大杯時,消費者會覺得很划算,很大杯。但是,久了之後,消費者會習慣,大杯就是500cc。此時,適應水準拉高。當店家推出750cc時,消費者覺得很划算,可是,久了之後,750cc變成標配,適應水準再次拉高。店家只好再推出 1000cc。但這真的太大杯了,已經達到極限,消費者不再覺得划算。
價格促銷與參考價格最常使用適應水準來解釋
所有的刺激,無論感官刺激或認知刺激,都可以用適應水準來解釋。各種刺激中,價格最常被用適應水準來解釋。
在同化對比理論(相似對比理論)中,有提到原價作為參考價格的觀念。這也可以用適應水準理論來解釋。在適應水準理論中,原價的目的,在於提供參考價格,拉高消費者的適應水準。
不過,不斷的降價促銷,也可以用適應水準來解釋。因為不斷的降價,會使得消費者覺得合理的價格就是只有降價後的價格。因此,會降低適應水準,也就是降低內部參考價。這可以解釋成消費者對於折價促銷的疲勞,消費者會因為頻繁的折價,而認為沒有折價時,根本就太貴,有折價促銷時,才是合理價格。這點,可以用來警惕諸如屈臣氏之類的藥妝店,如果每週不斷折扣,消費者就會覺得沒折扣時,根本就太貴。最後演變成只有折價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費者青睞。
參考文獻
Helson, H. (1964). Current trends and issues in adaptation-level theory. American Psychologist, 19(1), 26–38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h0040013
Helson, H. (1964). Adaptation-level theory: an experimental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behavior. Harper and Row: New York.
Helson, H. (1948). Adaptation-level as a basis for a quantitative theory of frames of reference. Psychological Review, 55(6), 297–313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h0056721
作者:
汪志堅,臺北大學資管所特聘教授